为城市治理插上“大数据”翅膀
——访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
记者:近几年,无论是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WIFI,在医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还是“城市大脑”“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的运用,杭州都可以说是大数据运用的先行者。请您介绍一下杭州运用大数据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情况。在杭州的发展战略中,大数据运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徐立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数字中国。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因此,运用大数据是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题中之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杭州在大数据应用和发展中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十年来,杭州信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达到2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我们产生了以阿里巴巴、海康、大华、新华三等为代表的一批大数据领军企业,杭州已经成为全国著名、全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二是数据运用领域广。在支付领域,率先成为“移动支付之城”;在互联网+民生领域,率先推出“医信付”信用结算、支付宝绑定快捷支付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支付;在城市治理上,率先在交通领域实施“城市数据大脑”计划,使交通通行效率有了比较明显提升。
三是党委政府认识早。进入新世纪后,杭州就提出建设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大力推进信息港建设。2013年,召开市委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发展信息经济、促进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中心等“六大中心”。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公布了建设城市数据大脑计划,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旨在打造一流城市基础设施。杭州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所以能形成现在这样的良好基础和可喜态势,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密不可分。
杭州现阶段大数据已经从局部领域应用转向系统集成创新应用,成为政府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和重要的辅助手段,加快了政府治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在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2017)中国优秀智慧城市评选活动”中,杭州位列“2017中国智慧城市20强”第一位,这也反映了杭州大数据应用的一种实际情况。
记者:杭州市推进大数据运用的背景是什么?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突破了哪些关键环节?
徐立毅:杭州推进大数据运用最大的背景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需求,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在大数据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技术方面的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大数据应用基础是数据的归集共享,但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有一些部门认为自己的业务数据是长期的积累成果,只能为己所用;还有一些部门过于希望多获取其他部门的数据,少共享本部门的数据,也不想担责任。
为此,我们首先解决数据归集问题。杭州确定了“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原则,对非涉密系统的数据,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暂缓外,其他一律根据需要归集。2017年下半年,杭州启动了“数据归集共享”会战,围绕“投资项目审批、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公民个人办事”等四大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数据归集共享攻坚。截至1月19日,累计归集59个部门、近310.68亿条数据,发布了452项数据接口。其中为“最多跑一次”累计归集42个部门11.78亿条数据,包括人口库5.83亿条、法人基础库0.96亿条、可信电子证照库232万本。
其次是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我们坚持通过统筹推进事项梳理、一窗受理、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工作,以点带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不动产登记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套表格填报、一个系统审核”,跑出了全流程60分钟领证、全国最快的“杭州速度”;商事登记在全国首推“1+N”+X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改革,率先启动“商事登记一网通”,实现85%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投资项目审批中大力推行模拟审批、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创新举措,投资项目总体审批周期再提速30%;公民个人事项办办理中推行“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目前凭身份证可办理296项事项。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让企业和群众仅跑一次,而且要通过数据共享,信息流与业务流整合,让企业和群众跑得轻松。
记者:在推进大数据运用的过程中,杭州有哪些好的经验?
徐立毅:我们在运用大数据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做法,不一定算经验,但可以作为交流探讨。概括地说,就是一手抓重点领域应用,一手抓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所谓抓重点领域应用,即:一是将大数据应用于政务服务,突出方便群众。围绕“放管服”改革、加强审批监管,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运用大数据极大地推进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正实现了“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二是将大数据应用于城市治理,突出高效治理。针对旅游、交通、城管等方面问题,从2016年4月开始,着手探索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数据大脑建设。运用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汇聚城市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合理调度。同时,在公交、地铁、停车等领域全面实施智慧出行,改善城市运行环境,打造智慧杭州。三是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服务,突出信息惠民。紧紧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推进大数据应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比如运用智慧医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看病繁”“看病难”问题,先后推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网上医院,包括“杭州智慧医疗”App、“医信付”信用结算、支付宝绑定快捷支付等一系列智慧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就医流程,有效改善了医疗服务,覆盖了在杭省、市、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级医疗机构203家,基本实现了“全城通”应用。据统计,目前全市智慧医疗活跃用户达691万以上,累计服务人次达5544万以上。
所谓抓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即: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构建清晰的思路框架、技术路线和协调机制,努力打破“信息孤岛”,防止信息碎片化,避免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形成“小孤岛”、“大孤岛”。为此,杭州今年建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新成立了数据资源管理局,这是全国首个政府设立的政务数据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大数据应用牵头协调工作,统筹推进大数据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您如何看待大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步,杭州市在大数据运用方面有什么新的打算?
徐立毅: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相信,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资源,未来大数据将同国土资源、能源资源一样,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技术进步的潮流,积极面对、热情拥抱大数据时代,多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为我们运用大数据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要以大数据辅助科学化决策和治理;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以大数据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据同企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特别是我们将以建设“移动办事之城”为目标,进一步协调各部门数据对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数据标准体系,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加快构建功能集成、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深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城市治理插上“大数据”的翅膀,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杭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郭兴 赵方 || 视频制作 杭州市纪委)